梁生智
“威尼斯夕照如焰,
海水在街巷日益浸漫。
聽你吟唱亙古的歌謠,
輕彈著萬丈霞光的琴弦......”
這是姚愷詩歌《追光》中的詩句。


2014年,在一個讀書會上見到姚愷,沒有說過話。后來就總在一些類似的文化主題的活動中見到她,每一次都一樣,她很安靜,基本上都是安靜地聽別人說話。
后來知道了她是江蘇人,2006年來忻州照顧年邁的父母,父母去世后,她留在了忻州。為父母盡孝是為人本份,實際上,她在服侍雙親的時候,自己也正在一天天變老。在我們的生活中,多數的人到這個年齡段基本上越來越不關注自己,越來越失去自己,更少有重新開始一種追求,啟動另一種人生,實際內心的滿足。
姚愷偏偏是不甘自然老去的人。退休前曾任《河海大學常州校區(qū)報》編輯的她越來越清楚自己要什么,因為她是一個內心有光的人。
最早感受姚愷的藝術世界是看到她的詩。長期以來關于詩,有一個普遍的認知,詩歌是年青人的,隨著年齡的增長,人對詩歌的感覺和表達會越來越差。但是,看姚愷的詩不會有這種感覺,在她的詩里,詩歌特有的品質很充沛,甚至比一些年青人的詩歌創(chuàng)作者更有詩性。
再后來,知道她在跟隨大鳥(張曉鵬)學畫。能想到,這是一個一直在完善自己內心的人!
只是沒有想到,在極短的時間內,她進入繪畫藝術世界的步伐非??欤曳浅7€(wěn)!而且那個時候,她是一邊服侍父母,一邊在學畫,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。
像許多學畫的人一樣,已經是奶奶級別的姚愷聽從大鳥老師的建議,跟著準備參加繪畫專業(yè)高考的高中生一起學。素描、色彩,在大鳥藝術學校,就是跟著學生的節(jié)奏走,一組比一組增加難度的靜物寫生,實際上是枯燥的,但是,因為是自己要的,所以,喜悅就會滋生力量。她一次次感受著“學而時習之”帶來的喜悅,并隨時向大鳥畫室的老師們和小師兄小師姐們學習。直到現在,她都認為這是自己人生中的“幸事”,那些比她小得多的學生們已經和她成為忘年之交。回到家里,一邊侍奉父母洗衣做飯,一邊畫著家中什物。這是她和那些學生們最大的不同,她的學習不是為了高考,完全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內心,所以,她給了繪畫更多的時間。在家里這種練習其實也給了她一種相對自由和獨立的思索,讓她較快地實現著藝術的自覺性。

從2006年到2011年,她的習作超過了百幅。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,她找到了最契合自己表達藝術的形式和路徑——油畫,這就是一個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的選擇的重要性。
2011年,姚愷選出自己習作中的52幅素描、水粉作品,在大鳥藝術學校舉辦了第一次主題為《回家》的個人畫展。算是一種總結,也是一種轉折,因為從那以后,她開始專攻油畫。
沒有考學的目標限制,也不是刻意要去當一個畫家,她只是需要用藝術滋養(yǎng)心靈。所以,她內心有光。對于姚愷來說,她不是單純的學,找到繪畫這種形式只是是激發(fā)了她內心原本的藝術感覺,找到了讓光折射出來的方式和通道。所以,她能夠很快融入,并很快進入了創(chuàng)作?!皠?chuàng)作”實際上不是隨便就可以的,無數經過正規(guī)院校培養(yǎng)的人可能都一直無法進入“創(chuàng)作”的境界。原因是很多的,但是,往往是有太過強烈的目的局限了他們。姚愷從一開始就是自由的,她首先是自醒,然后有了自在,隨而自覺,最后自得、自樂!

她那些有著強烈內心色彩的作品很快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。2011年11月,油畫作品《瓶中蒲棒》《溪流》,入選山西省第八屆油畫寫生展;2012年11月。油畫作品《梧桐花開》《石榴》,入選山西省第九屆油畫寫生展;2012年12月,水粉畫《仨瓜倆棗》《八仙》,入選山西省第二屆小幅水彩畫寫生作品展。2012年12月在大鳥藝術學校舉辦了首次個人油畫展《成長的秋天》。也許有的人會不以為然,實際上,從事繪畫的人都清楚,能夠入選省展并非易事,尤其是像姚愷這樣半路出家,而且年齡已近七十的人。
也許對于一些人來說,就這樣已經很好了。但是,姚愷沒有想過止步,對于她來說,繪畫就是生活和生命。應該說,繪畫藝術開啟了她內心那條通往自己生命高度的道路,也讓她內心的光無法控制地擴散開來。
2014年11月,她的油畫作品《菜農老李》,入選山西省第十屆油畫寫生展——“形象對話”。同時,她被山西省美協和忻州市美協接納為會員,2014年底年還加入了山西省油畫學會。
2016年12月,她的畫冊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(fā)行。其中收錄了她五年的作品。包括了她在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之間的幾乎全部油畫作品,畫冊中還配有她與畫相關的少量詩歌作品。
也是在2016年,姚愷的個人油畫展《近在心上的遠方》在北京著名的798藝術區(qū)“先聲畫廊”開展,從12月27日至2017年1月10日,前來欣賞其畫展的人陸繹不絕,尤其是很多年青人立足其作品前久久不去。
用姚愷自己的話講,畫冊出版和798藝術區(qū)的展覽,成為她油畫道路上第一個五年的小結,畫冊以《月圓》結尾,意味著一個階段的圓滿和下一個階段的啟程。半生蘊積的憶念、感悟、深情,都已訴諸其畫筆,接下來信馬由韁,且行且修,所以展覽的最后一幅畫是《逍遙游》。這也是宣告,她已經不再是那個從素描學起的愛好者,而是成為了自由創(chuàng)作者。
2017年3月下旬,姚愷在江西銅鼓盤桓三月,足跡四鄉(xiāng),畫了34幅油畫,還做了大量色彩練習。2017年7月,從江西回到忻州的姚愷在大鳥藝術學校又一次舉辦了其個人油畫展《青春銅鼓》。2018年12月,又在大鳥藝術學校舉辦了靜物油畫專題展覽《靜》。

如果內心沒有足夠的力量,沒有燦爛的藝術之光,一個已經七十的人如何能創(chuàng)作出大量的作品?
所以,我們可以看到,藝術對人的影響和給人帶來的力量。
就像我們的生命永遠不會停下腳步一樣,姚愷的藝術道路也已經沒有止步的可能。北京的展覽也讓她有了走出國門的機會。2019年7-9月,姚愷參加了澳大利亞BigCi((Bilpin international ground for Creative initiative)駐地藝術家項目,住在藍山森林公園和沃勒邁森林公園交界處,共創(chuàng)作油畫35幅,其中探索新畫法的《樹皮系列》9幅。2019年9月8日BigCi開放日,與加拿大、澳大利亞的兩位藝術家舉行三人聯展。2020年元旦,《藍山日記》訪澳油畫展開幕。
從一位退休人員,從一位照顧父母生活的女兒,因為被內心的光芒照亮,姚愷完成了人生的蛻變。她用自己的藝術實踐告訴我們更多的人,一個人是具有無限可能的,關鍵要看自己要什么,把時間交付給什么。
一個能被內心的光照亮的人也可以照亮更多的人。(照片由姚愷提供)
(責任編輯:梁艷)